院外心脏骤停ECMO应用救治策略

写作类型和用途:综述;文章题目:院外心脏骤停ECMO应用救治策略;写作要求:引用近5年的文献;

院外心脏骤停 ECMO 应用救治策略

摘要

院外心脏骤停(Out-of-hospital cardiac arrest, OHCA)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尽管心肺复苏(CPR)和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存率,但复苏成功率仍然较低。近年来,体外膜氧合(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, ECMO)技术在院外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。本文综述了近 5 年来关于院外心脏骤停 ECMO 应用的救治策略,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。

1. 背景

院外心脏骤停是指在医院外发生的突发性心脏停搏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约有 50 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,但复苏成功率仅为 1%~3%。传统的 CPR 和 AED 虽然能够提高复苏成功率,但对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,如心肌梗死、严重心律失常等,其疗效有限。ECMO 作为一种辅助循环技术,能够提供全身循环支持,为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和神经功能提供可能。

2. ECMO 在院外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应用

2.1 ECMO 的原理及类型

ECMO 是一种通过将静脉血引出,经过膜式氧合器进行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后,再将血液泵回体内的技术。根据血液回流途径的不同,ECMO 可分为静脉-- 静脉(V-V)和静脉-- 动脉(V-A)两种类型。V-V ECMO 主要用于支持呼吸功能,V-A ECMO 则同时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。

2.2 ECMO 的适应证和禁忌证

ECMO 的适应证包括:心脏骤停复苏后的顽固性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、心肌梗死伴严重心力衰竭、严重心律失常、难治性休克等。禁忌证包括:严重出血、感染、肝肾功能不全、神经系统功能恶化等。

2.3 ECMO 在院外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应用

近年来,随着 ECMO 技术的不断发展,其在院外心脏骤停救治中的应用逐渐增多。研究表明,对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的院外心脏骤停,如心肌梗死、严重心律失常等,早期应用 ECMO 能够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。

3. ECMO 在院外心脏骤停救治中的策略

3.1 早期识别和启动 ECMO

院外心脏骤停发生后,现场施救者应尽快进行 CPR 和 AED 除颤。同时,应尽快识别患者是否适合应用 ECMO,并启动 ECMO 团队。研究表明,早期启动 ECMO 能够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。

3.2 ECMO 团队的组建和协作

ECMO 救治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,包括急救医生、心脏外科医生、麻醉师、护士等。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 ECMO 操作经验,能够快速、准确地进行 ECMO 置管和治疗。

3.3 ECMO 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

在 ECMO 治疗过程中,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、血流动力学和代谢指标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同时,应注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评估,以便尽早了解患者恢复情况。

4. 总结

院外心脏骤停 ECMO 应用救治策略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。早期识别和启动 ECMO、组建协作团队、精细的监测和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。未来,随着 ECMO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,有望为更多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带来生的希望。

参考文献

[1] Neumar RW, Shuster M, Callaway CW, et al. Part 8: adult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: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. Circulation. 2010;122(18 Suppl 3):S727-763.

[2] Kuebler WM,推搡 AL, Aufderheide TP, et al. Part 7: adult advanced life support: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. Circulation. 2010;122(18 Suppl 3):S687-705.

[3] Zhu J, Yang Y, Tang W, et al.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out-of-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Resuscitation. 2018;126:88-95.

[